篳路藍縷,櫛風沐雨,河南農業大學走過120余年的辦學歷程,見證了河南近現代高等教育的歷史,見證了河南近現代農業教育的歷史。學校源自1902年創辦的河南大學堂,1912年改辦為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27年與中州大學、河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合并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重新獨立建制更名為河南農學院,1984年更名為河南農業大學。2009年成為農業農村部與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屬農業高校。2012年成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省政府共建高校。2013年學校牽頭的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首批“2011計劃”。2020年入選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學建設高校。2021年入選河南省“雙一流”創建工程高校。
學校建有鄭州文化路校區、龍子湖校區和許昌校區,占地面積264.83萬㎡。建有兩地三校區互聯、全方位覆蓋的信息網絡環境,以及數字化校園綜合應用信息共享平臺。設有農、工、理、經、管、法、文、醫、教、藝10大學科門類。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1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88個本科專業。各類在校生33319人。學校在職教職員工251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002人,博士學位131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各級各類人才123人。先后獲評河南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高校、全國就業50強高校、全國創新創業50強高校、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高校、全國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等。
學校大力實施“281”平臺建設計劃,建設有神農種業實驗室、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等2個河南省實驗室,8個國家、國際科研平臺,103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69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650余項。2020年以來,學校科研經費連續突破1.9億、2.4億、3.7億元,產出世界上首張黑麥基因組高質量精細物理圖譜、首款地方雞基因組液相芯片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學校著力實施“241”學科建設行動,作物學、獸醫學學科入選省“雙一流”創建工程,現有作物學、獸醫學、林學、農業工程4個優勢特色學科群,10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022年,學校和3個學科在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學和特色骨干學科建設成效評價中獲得優秀等次;3個學科被列入教育部優先發展學科名單。2022年以來,學校新增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累計達到5個。在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B類學科從4個增加至6個,獸醫學實現B+層次的新突破。
學校面向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長期以來為國家糧食安全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河南農業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河南省委省政府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部署,學校堅持科學發展,堅持規模與內涵并重,堅持“聚焦農、小綜合、大特色、創一流”的發展思路,以改革為動力,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突出辦學特色,正在努力建設一所以生命科學及其相關基礎學科為先導、以農業科學為優勢、特色明顯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努力成為河南高級農業人才的培養基地、農業科技創新的依托基地、農業高新技術的孵化基地、農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基地,向著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宏偉目標奮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