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雅瑪里克山腳下,鞏寧古城遺址上的新疆農業大學,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建設的一所以農業科學為優勢和特色的大學。現任黨委書記謝樹青教授,校長蔣平安教授。
學校前身為八一農學院,是經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同意,由王震將軍于1952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步兵學校的基礎上創建的,學校隸屬于新疆軍區,是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建立的第一所本科院校。首任院長為涂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由王震、王恩茂等同志任命;第一副院長楊捷(時任新疆軍區副參謀長)、第二副院長孟梅生由彭德懷和習仲勛同志任命。1958年劃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更名為新疆八一農學院。1995年經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新疆農業大學。2006年獲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2012年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2014年獲自治區人民政府、原國家林業局共建。學校現有老滿城、亞心、陸港、天格爾等四個校區,謝家溝草地試驗站、呼圖壁牧草試驗示范站等7個校屬實習基地和329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其中,老滿城校區(校本部)占地面積約1500畝,亞心校區占地面積約500畝,陸港校區占地面積約4000畝,天格爾校區(實習林場)占地面積約15萬畝。
學校是全國文明校園、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全國節約型機構示范單位,首批自治區綠色大學、首批自治區黨建示范高校。1個基層組織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3個基層組織獲自治區、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獲評2個國家級“黨建工作樣板支部”;3個自治區“黨建工作標桿學院”、8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和6個“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
建校7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結合生產”的辦學方針,堅持“屯墾戍邊辦大學、穩疆興疆育人才”的辦學宗旨,恪守“明德篤志、勵學競業”的校訓,秉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農大精神,形成了幼兒園、小學、中學、本、碩、博為一體的全學段人才培養體系,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特色辦學之路,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現有24個學院,1個教學部。7個博士后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水利工程、農業工程、作物學、園藝學、畜牧學、獸醫學、草學、農林經濟管理),1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3個本科專業,分布在農、理、工、經、管、文、法等7個學科門類中。學校積極參與教育部“雙萬計劃”,現有1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3個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門國家級一流課程,28門自治區級一流課程。圍繞現代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等領域建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草業科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水利水電工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2個(森林培育學、林學),自治區高峰學科2個(草學、水利工程),自治區高原學科5個(園藝學、畜牧學、作物學、林學、農林經濟管理)。擁有教育部棉花工程研究中心、新疆現代奶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疆草地資源與生態實驗室、新疆果品加工與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部級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16個。
學校現有在編教職工1646人,專任教師1046人,其中教授152人,副教授33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82人。學校入選國家人才專項計劃3人,政府特貼專家49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教師2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3名,農業農村部崗位科學家2名,天山領軍人才5名,天山英才40名。有全國先進工作者2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國家林草局教學名師2名,自治區教學名師14名,“自治區優秀教育工作者”2人。學校現有學生36281人,其中博士生340人,碩士生3861人,本科生30318人,成人教育學生1762人。建校至今,學校形成“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求創新”的育人共識,推進形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累計為社會培養了近20萬名各類人才。
學校緊緊圍繞服務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依托自身農業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釋放創新驅動效能。“漏斗式全沙排沙技術”成功解決水利工程排沙難的世界性難題;“乳用馬、肉用馬新類型培育及產業化示范”成為首個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乳用馬和肉用馬新品系;培育的“新疆細毛羊”成為天山南北牧民增收致富的源泉;“紅優二號西瓜新品種”成為全疆瓜類主栽品種,享譽全國;“棉花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開發與示范”,創造了單產、總產、面積,高等級優質棉、病蟲防治、肥料利用率、節水等7個全國第一。
“十三五”期間,學校承擔縱向科研項目2018項,馬產業等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近10項,到位經費近5億元。近三年到位科研經費連續突破1億元。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46項(其中,主持完成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7項)。登記科技成果36項,審定新品種20個,授權專利300項(發明專利80項)、軟件著作權260項,認定地方標準36項。育成“雪香”梨、新大豆27號、新農大棉1號、4號等新品種,并實現了成果轉化。
學校在辦學實踐過程中,聚焦全面提高新農科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以人才培養、專業布局、服務“三農”為工作重點,積極推動新農科教育改革創新,探索出一條“突出特色、扎根實踐”的新農科發展之路。成立“新疆鄉村振興研究院”,獲批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6個,積極開展涉農科技研究和科技推廣服務,培育壯大新疆特色優勢產業,與地方政府、行業龍頭企業共建了現代葡萄酒產業學院、馬產業學院、棉花產業學院,與合作單位共建集實踐教學、科技研發、生產實習、培訓服務等多位一體的實習實訓平臺,著力解決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學校將人才、科技、學科專業優勢轉化為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具體行動,探索出“1+4+N”科技服務模式,推進實用農業技術和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一線快速轉化,持續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學校2次獲得自治區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2名教師獲得脫貧攻堅“創新獎”“奮進獎”。
學校始終堅持擴大教育開放,積極拓展國際科技教育合作與交流,加速國際化進程。不斷優化留學生結構,加強涉農等優勢學科學歷生的招生,規范留學生教育管理,不斷提高培養質量,通過教學及豐富的文化活動“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外學生交流學習,培養知華、友華的國際人才。與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巴基斯坦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余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穩妥推進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在巴基斯坦建成的孔子學院成為全球100所示范孔子學院之一。扎實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學校“中亞研究中心”獲批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中心。成立“新疆-中亞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與交流中心”“中國-烏茲別克斯坦科學研究中心”等國際合作平臺。與中國農業大學等兄弟院校共同發起成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農業院校聯盟”,有力推動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農業院校高等教育的共同發展。
走進新時代,新疆農業大學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積極踐行胡楊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現代大學建設,努力為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