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it.edu.cn/images/content/2013-03/20130326144818539938.jpg)
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是1940年誕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毛澤東同志親自題寫校名,李富春、徐特立、李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擔任學校主要領導。她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歷批次重點建設的高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
1949年,學校遷入北京;1952年,定名為北京工業學院,成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1988年,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學?,F設有21個專業學院、9個書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等8個新型教研機構,設有28個基層黨委、2個黨總支、1個直屬黨支部。
建校80余年來,北京理工大學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走出了一條堅持德育為首、著力紅專并舉的“紅色育人路”,一條立足國防特色、服務國家戰略的“強軍報國路”,一條勇于開拓創新、開放包容合作的“創新發展路”。“延安根、軍工魂”的紅色基因,“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的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徐特立老院長倡導的“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學風,共同鑄就了學校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核。在30余萬名畢業生中,有李鵬、曾慶紅、葉選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有120余位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和將軍,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小謨、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總設計師彭世祿等6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時代先鋒和治國棟梁。學校堅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前沿銳意進取,曾創造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第一臺大型天象儀等新中國科技史上多個“第一”,始終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展現擔當作為,為科技創新、國家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五年來,北京理工大學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勇擔強國建設新使命,持續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精心培育一流人才,赤誠創造一流貢獻,奮力建設一流大學,不斷凝聚師生奮進力量,獲評“全國文明校園”,辦學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立德樹人,紅色基因浸育一流英才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強化“三全育人”,構建“價值塑造、知識養成、實踐能力”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寰宇+”(“SPACE+X”)計劃,全力構建智慧教育視域下全人化人才培養體系,致力于培養“胸懷壯志、明德精工、創新包容、時代擔當”的領軍領導人才,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美譽度持續提升。建設未來精工技術學院,著力培養具有批判性、顛覆性和創新性思維的領軍領導拔尖人才。大學生足球隊加冕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十一冠王”。學校整體生源質量位居全國“雙一流”高校前列,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始終保持在全國高校第一梯隊。
優化育人資源多維提質。學?,F有全日制在校生3萬余人,設有本科專業77個,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6個?!笆濉币詠?,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項、全國優秀教材獎7項,獲批國家級一流課程39門,新增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31人,研究生獲全國學會優秀學位論文189篇。
雙創教育實踐樹立標桿。北理工學子在國內外創新創業賽事中連續奪冠奪杯,獲獎數量和質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兩奪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冠軍,捧得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挑戰杯”,兩奪阿布扎比國際機器人挑戰賽冠軍。獲批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和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牽頭建設單位。
矢志創新,科技立功詮釋報國擔當
打造特色鮮明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學校堅持“錨定戰略、前瞻布局、強化特色、創新超越”的科技創新工作方針,持續實施“有規劃、有組織、有質量”的科研,在高能物質、科學探測、無人智能、跨域機動等戰略性核心領域代表了國家水平,在量子信息、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特種材料等基礎性前沿方向具有明顯優勢,科研成果量質齊增,科技創新屢屢取得新突破。
勇做科技創新排頭兵。學校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作用,深度參與載人航天、北斗組網、火星探測、新一代人工智能、碳中和、社會治理、科技冬奧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全面服務國家重點領域能力發展建設;打造了“中國復眼”等一批“國之重器”,承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21個,其中首批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獲批人工智能領域全國首個基礎科學中心。
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續涌現。學校年均科技投入保持在50億元以上,人均科研經費位居全國前列;“十三五”以來,學校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項目穩居國內前列,牽頭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1項,連續三年一等獎“不斷線”;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連續發表高水平原創性成果;6個典型案例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北理工模式”。
厚植沃土,隊伍建設匯聚磅礴力量
以新機制創一流人才高地。學校全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積極營造“引得來、立得穩、留得住、長得好”的良好人才生態。構建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實施與國際接軌并具有學校特色的“預長?!苯處熎赣眯履J?,匯聚高端創新要素和智慧資源,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打造了以“師承效應”“頭雁效應”“集聚效應”“倍增效應”為代表的人才培引新模式,有效推動以校引人、以業育人、以人聚人,人才隊伍質量顯著提升。
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成效凸顯。學校實施“‘三個五’人才工程”,打造“54321”創新人才金字塔,現有教職工58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2600余人,匯聚了近40名兩院院士、450余名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高層次人才占專任教師比例達20%。近年來,連續三屆院士增選“不斷線”,三位高水平外籍教師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已形成群賢畢至、班行秀出、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新優勢。
特色鮮明,學科發展綻放勃勃生機
學科建設釋放新活力。學校堅持“四個面向”,遵循“頂尖工科、優質理科、精品文科、新興醫工”的建設方針,統籌兼顧“學術追求”與“行業引領”,持續弘揚學科發展特色,逐步形成優勢與特色、傳統與新興、應用與基礎、綜合與交叉相促進的工理管文醫協同發展格局。
學科整體水平快速提升。學?,F有9個學科門類,33個一級學科,均為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專業學位類別,其中4個工程博士類別。物理學新增進入“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以珠峰高峰學科為主干,建設“6+7+2”特色學科群,加快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互促,推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國內外影響力持續擴大,兵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一批珠峰學科穩居全國高校前列,4個學科領域進入世界一流前列,11個學科領域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多元共贏,對外合作開創嶄新格局
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學校堅持與全球伙伴共融共贏,廣泛深入聯結世界,形成了更高層次的國際交流合作網絡。與6大洲77個國家和地區的382所高校簽訂校級合作協議,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俄羅斯鮑曼國立技術大學等100余所合作院校設立各類學生交流項目。與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共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建設國際創新組織學院,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領導人才。打造“留學北理”品牌,國際學生規模超過2700人,生源國覆蓋全球四分之三的國家。
產學研合作實現全面躍升。學校以優勢學科對接社會優質資源,整合創新要素,構建產學研用融合創新體系,校地合作機構持續產出一流成果,建設了重慶創新中心、長三角研究院(嘉興)、前沿技術研究院(濟南)等一批綜合性校地合作創新平臺。
面向未來,學校將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堅持“四個服務”,努力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保持風清氣正、團結和諧、綠色高質、追求卓越的宜學宜教生態,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