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工大學坐落于素有“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發端于1896年清末著名鄉賢名士陳璧、孫葆瑨、力鈞和著名閩紳林紓、末代帝師陳寶琛創辦的“蒼霞精舍”,首開福州近代新式教育之風。1907年開始舉辦工科教育,開設了鐵路、電報兩科,解放前為享有盛譽的“福建高工”。1953年后分立為福建機電學校與福建建筑工程學校,并隨時代更迭幾易其名,曾于1960年分別更名為福建機電學院和福建建筑工程學院,被譽為福建“建筑業的黃埔軍校”“機電工程師的搖籃”。2000年福建高級工業專門學校與福建中華職業大學合并組建福建職業技術學院,2002年福建建筑高等專科學校與福建職業技術學院合并升格為福建工程學院。2010年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2013年獲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增列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2018年入選福建省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院校、福建省博士學位授予培育單位、福建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21年獲批新一輪福建省博士學位授予培育單位。2022年入選福建省一流應用型建設高校(A類)。2023年6月,教育部同意福建工程學院更名為福建理工大學。
辦學120余年來,學校秉承“真、誠、勤、勇”校訓精神,弘揚“大機電、大土木”傳統優勢,面向“大海洋”新興領域,發展成為以工為主,理工融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型大學,先后為社會輸送20多萬各級各類人才。
現有旗山、鼓山、浦東等校區,占地2022.61畝,校舍建筑面積71.84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53111.48萬元,館藏紙質圖書231.92萬冊,電子圖書204.34萬冊,全日制在校生21096人,其中在讀碩士研究生2128人(含碩士留學生),17個學院(部),71個本科專業,涵蓋工學、管理學、文學、理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專任教師1354人,其中高級職稱644人,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占比52.22%;擁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人選等國家級和省級高層次人才近100人,省級以上教學及科技創新團隊20個。先后聘任了400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為名譽教授、特聘教授、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現有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涵蓋13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擁有3個省級一流應用型建設高校主干學科、2個省級高原學科、4個省級應用型學科、2個省級應用型培育學科、1個省級特色重點學科和5個省級重點學科。工程學、計算機科學2個學科進入ESI學科全球排名前1%。土木工程學科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全球201-300區間和“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全國前50%。
學校堅守“以工為主、區域性、應用型”辦學定位,緊扣福建省主導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形成了以服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建筑業、現代交通運輸、生態環保等產業為重點的8大專業集群。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4個。國家級一流課程8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省級一流課程121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5門。國家級實踐教學平臺6個,國家級產業學院1個,教育部“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體系建設團隊1個。獲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44項,省級課程思政示范中心1個。土木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15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或住建部專業評估認證,專業認證評估通過數居省內高校第二、全國同類高校前列。
學校主動聚焦區域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需求,服務社會卓有成效。2013年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2018年以來,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人文社科基金項目84項(含轉入14項),國家科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7項(其中主持項目1項,子項目6項),國際原子能機構項目1項,省級重大(重點)項目45項;建有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等部級省級科研創新平臺59個,獲授權發明專利630項;獲省級科技獎和社會科學成果獎49項,其中省級科技獎43項(含一等獎8項),省級社科優秀成果獎6項。
學校秉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全面落實立德育人根本任務。近五年學生在省級以上的創新創業、學科競賽中獲國際級榮譽339項、國家級2379項、省級2173項,其中2023年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榮獲主體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及其他獎項5項。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獲國家級立項180項。獲評“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躋身“全國普通本科類高校團學創業教育工作指數100強”、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入圍省創新創業創造教育示范建設院校、入圍省產創融合教育實踐示范建設基地。在文體藝術方面,獲評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優秀組織獎”、捧得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校長杯”;近五年校學生籃球、定向、跳繩、啦啦操、田徑、游泳和龍舟代表隊在各類國家級單項比賽中獲得23金、10銀、8銅,累計166項。畢業生深受歡迎,近五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91.57%。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俄羅斯、希臘等全球20多個國家的近50多所教育、科研機構的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在學生聯合培養、教師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海外引智、來華留學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國家技術人員開展工程技術培訓。國際學生培養工作有序發展,現有來自20余個國家的近百名留學生來校接受高層次學歷教育,校園國際化氛圍有效提升。依托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和“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開展類型多樣的留學訪學及境外研修項目,國家公派出國師生人數逐年遞增。
學校積極服務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與臺灣多所大學聯合培養學生,引進優秀臺籍教師近百人。2019年獲批招收港澳臺地區學生資格備案單位。
當前,學校進入全面建設一流應用型大學新階段,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追求高質量、深化優服務、增強新動能“三大方略”,推進增強二級單位活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益、完善人才評價體系“三大改革”,夯實思想基礎、教學基礎、服務基礎、數字基礎、治理基礎“五大基礎”,“貫徹新思想、樹立新理念、建設新大學”,在提升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上取得更大突破,在服務和融入新福建建設上展現更大作為,奮力開創學校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數據更新至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