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是農業農村部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全國文明校園、湖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擔任學校名譽校長。
學校的前身是1903年創辦的修業學堂,周震鱗、黃興、徐特立、毛澤東等先后在此執教。1951年3月由修業學堂發展而來的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與湖南大學農業學院合并組建湖南農學院,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校名。1994年3月更名為湖南農業大學。歷經百廿風雨,學校砥礪前行,始終秉承愛農為農傳統,踐行強農興農使命,現已發展成為以農學為主體,多學科協調協同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學校設有22個學院、1個獨立學院、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學科涵蓋農、工、文、理、經、管、法、醫、教、藝等10大門類。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學科1個,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學科2個,湖南省“十四五”重點學科8個。植物與動物科學、農業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化學、工程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等6個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4個,是全國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有本科專業80個,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9個;現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3545人(其中獨立學院5391人),在校研究生6602人。
現有在職教職工2650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職工1019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職工1989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國家級人才43人,省級人才325人。有國家教學團隊1個,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1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2個,農業農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3個,湖南省創新團隊8個,湖南省優秀教學團隊6個。
學校是全國首批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試點建設單位,是“武陵山、羅霄山和湘贛邊區鄉村振興科教聯盟”理事長單位,牽頭組建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部共建“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9個、省部級科研平臺85個。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27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00余項;審定新品種300余個;獲授權專利1400余項。選育出的油菜、辣椒、茶葉、水稻、玉米、馬鈴薯、花生、葡萄、棉花、柑橘、生豬、煙草等新品種和形成的實用技術成果推廣覆蓋全國。
學校與40多個國家的130多所大學及政府機構、國際機構建立了密切聯系,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英國格林威治大學、日本鹿兒島大學等40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辦學關系,是湖南省最早開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高校之一,是全國來華留學質量認證通過學校;是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研究基地。
展望未來,學校將繼續秉承“樸誠、奮勉、求實、創新”的校訓和“質量立校、學術興校、人才強校”的辦學理念,堅持“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特色,堅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為建設“質量卓越、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農業大學而努力奮斗。